转自:星图金融研究院
进入9月以来,港股市场呈现出显著的走强态势,恒生指数一度站上27000点,创近四年新高,不仅跑赢同期A股市场,也展现出超出投资者预期的韧性。
月初至9月19日,恒生科技、恒生指数分别上涨10.93%和5.85%,同期万得全A、上证指数分别上涨0.54%和-0.98%。
回顾2025年以来,港股市场运行呈现四个较为清晰的阶段:1-3月港股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现领先,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产业化预期推动恒生科技板块显著上涨,带动整体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入。4-6月,受前期过快上涨及美国“对等关税”冲击,港股先抑后扬,走出V型。7-8月,港股继续高位震荡,A股则在AI硬件带动下走出一轮明显的科技牛行情。9月以来,A股高位震荡,港股则再次走高,迅速突破26000点、27000点等整数关口,成为市场关注焦点。
从行情演变逻辑来看,9月以来港股的走强呈现出明显的“轮动”特征,本质上是对7、8月相对滞涨的修复性行情。得出这一判断,只需将港股与A股共同置于“中国权益资产”的框架下进行统一分析即可。
就中国权益资产而言,A股的优势集中在高端制造与科技硬件,港股则侧重于互联网、新消费与创新药;而金融、地产、能源、资源等周期板块在两地市场均有上市。从板块轮动的视角看,当高端制造、AI硬件成为领涨主线时,A股表现占优;而当AI应用、医药、新消费引领市场时,港股则更为出色。
以恒生科技指数和科创50指数为例,前者代表软件方向,后者代表硬件方向。尽管年初至9月15日两者的累计涨幅相近,均为35%左右,但期间的走势节奏却有显著差异,正是板块轮动的表现。
有投资者可能想要强调港股不同于A股的资金结构,认为是资金偏好导致了行情差异。就这一点而言,过去几年看都是对的;但随着外资过去几年减配包括港股在内的中国资产,叠加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,内资在港股市场的定价权日益提升,其结果必然是港股估值逻辑与A股趋同。
数据层面看,2025年以来(至9月19日),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市场10311.59亿人民币,比2024年全年多流入2871亿元。在此背景下,港股通成交额占港股市场总成交额比例震荡上行,8月日均成交额占比已达55.9%,定价权显著提升。
内地投资者看A股与港股,更多地属于板块轮动视角而非跨市场配置视角。在这个意义上,港股已参与到A股的板块轮动行情之中。而站在板块轮动的视角看此次港股的走强,对其持续性和上行空间则不宜过度乐观,因为板块轮动并非真正的主线领涨,持续性通常有限。
站在基本面视角看,港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.59%,虽好于A股的2.8%,但较2024年报9.12%的增速明显放缓(增幅下降5.53个百分点)。且恒指2025年EPS预期增速已降至-2.7%,意味着下半年盈利或将面临负增长压力。在此背景下,港股缺乏系统性向上的支撑。
综合来看,当前港股走强更多是板块轮动与资金催化下的阶段性修复,缺乏强劲的基本面支撑,短期持续性有限。
从中长期视角审视,港股市场凭借独特的资产结构和市场特点,依然具备显著的投资价值,投资者应积极把握其战略性配置机会。
首先,在全球“去美元化”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,香港作为亚洲乃至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。过去几十年间,亚洲地区因持续对美贸易顺差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美元资产,形成实质性的“超配”状态。随着美元进入贬值周期,这类资金亟需寻求非美元资产进行多元化配置。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枢纽,凭借其独特的制度与市场优势,成为承接该类资金流动的理想平台——既吸引中资美元资金回流,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分散美元资产风险的重要渠道。
研究表明,自2020年以来,港股与美股的相关性已显著下降,目前仅维持在30%左右。这种不断增强的独立性,正使香港市场日益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中实现多元化的重要选择。
其次,港股市场汇聚了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创新企业,这些稀缺资产构成了市场中长期向上的核心支撑。近年来,中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方面取得显著进展,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重已达25.5%,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,人才竞争力指数亦持续提升。伴随市场风险偏好回暖及工业4.0周期的启动,中国企业的“动物精神”正逐步回归——今年上半年,非金融类海外中资企业在资本开支和研发费用率上均实现同比增长。在港股市场上,一批龙头企业在算力芯片、云服务、智能终端等关键领域建立起全球竞争力,中国版的“科技X巨头”正逐步成型。这类优质资产不仅吸引全球资金进行长期配置,也为港股市场注入了持续的增长动力。
最后,从交易的层面看,港股整体估值仍然偏低,叠加中国居民储蓄搬家的时代红利,上涨行情具有持续性。港股估值尽管近期有所修复,但横向对比全球主要金融中心,仍处于价值洼地。截至9月19日,恒生指数市盈率(TTM)12.04倍,市净率1.23倍,低于沪深300指数(13.96倍PE)与标普500指数(29.51倍PE),股息率则达2.95%,仍具有相对优势。此外,与A股一样,港股同样受益于中国居民储蓄搬家带来的增量资金流入效应,只要逻辑还在,流动性方面不乏资金支持。
基于上述分析,对于港股投资,短期应警惕上涨行情的可持续性,避免追高;站在中长期视角,要积极把握港股市场的战略性配置机会,逢低布局盈利确定性高、景气度向上的板块,如创新药、互联网平台、科技硬件等。
责任编辑:吴思楠
16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